当前位置: > 大学>正文

复旦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含报名时间、报考条件)

07-11 大学

复旦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含报名时间、报考条件)

复旦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含报名时间、报考条件)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经教育部批准,我校2024年继续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为国担当,能承担科技创新、科教兴国重任的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在我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所在省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以下两类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A类: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考生;

B类:基础学科拔尖,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的考生。

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二、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非高考改革省份高考科类要求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
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文史不限
历史学
哲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工物理和化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物理学)
物理学类(核物理)
化学类(化学)
化学类(高分子化学)
生物科学类
基础医学

分省招生计划数以我校强基计划报名平台公布为准。

三、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一)报名时间和办法

A类考生可于4月15日至4月30日登录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246),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

B类考生可于4月15日至4月26日登录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我校将对其学科特长及综合表现进行审核,4月28日向考生发布破格资格审核结果。破格资格审核通过者可获得破格入围资格;审核不通过者可登录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重新以A类考生报名,或取消我校强基计划报名。

(二)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三)校测考核

1.初试:

(1)6月15日前(高考后、出分前,具体安排另行通知)举行初试,初试形式为笔试;

(2)对于A类考生,依据初试成绩,按专业分别划定全国统一及格线,按不超过分省分专业计划数的3倍划定不低于及格线的初试合格线:初试合格方可入围校测复试,初试不合格不再进入后续选拔环节、不计校测成绩;

(3)获得破格入围资格的B类考生不参加初试,直接入围校测复试面试。

2.复试确认:

入围校测复试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登录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进行校测复试确认并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和知情同意书,放弃、未确认或未完成承诺书和知情同意书签订的考生,将被取消入围复试资格,不再进入后续选拔环节。

3.复试:

(1)6月22日前(具体安排另行通知)举行复试,复试根据报考专业设置笔试、面试、体质测试等环节;

(2)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类专业的A类考生须参加笔试和面试,报考其他专业的A类考生直接参加面试,B类考生直接参加面试;

(3)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入围考生进行面试,专家、考生以“双随机”抽签方式配对,面试全程录音录像;

(4)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在面试过程中作为重要参考资料,面试前安排充足时间由面试专家审阅;

(5)体质测试将于面试后进行,体质测试成绩将作为综合成绩同分情况下的排序依据之一;所有考生均须参加体质测试,无故缺席体质测试者将被取消校测成绩。详见附件。

(四)录取办法

1.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占85%,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校测成绩(占15%)组成:

综合成绩=高考成绩÷高考满分×850+校测成绩

注1:校测成绩满分150分,其中校测笔试成绩满分100分。

注2:报考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类专业的A类考生,校测笔试成绩按复试笔试成绩计算;报考其他专业的A类考生,校测笔试成绩按初试成绩计算。

2.高考成绩公布后,按规则确定预录取名单:

(1)考生高考成绩须达到所在省份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及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按各省级招办文件规定的相应控制分数线执行);

(2)对于A类考生,按照分数优先原则,根据考生综合成绩、校测成绩、专业志愿和分省计划数确定预录取名单,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按体质测试成绩、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高考数学成绩、高考外语成绩确**次;

(3)对于B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生源地A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的,我校追加计划予以录取。

3.强基计划预录取考生名单经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送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按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参加后续各批次志愿录取。

四、培养方案

学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学校将为强基计划录取学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对于学业优秀的学生,将在本硕博衔接培养、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同时,建立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

五、其他说明

(一)考生上传的材料将作为面试参考材料,无需寄送纸质材料。

(二)考生综合素质档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提供。

(三)对于报名材料或综合素质档案造假或在高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关规定处理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则取消毕业证、学位证。中学应当对所出具的材料认真核实,出现弄虚作假情形的,我校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四)对于确认参加校测复试又无故放弃的考生,我校将按照教育部规定,通报生源省份考试招生机构并记入考生诚信档案。

(五)笔试测试内容如下:

1.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测试文史哲综合知识;

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测试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测试计算与算法,物理学类专业测试物理,化学类专业测试化学,生物科学类、基础医学专业测试数理化综合。

(六)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入学后原则上本科阶段不得转到强基计划招生之外的专业就读。

(七)我校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研衔接培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后续公布的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阶段具体招生专业和名额以转段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八)校测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入围校测考生若家庭经济困难,可向我校提出申请,我校可酌情提供保障性路费和住宿补贴。

(九)凡参加强基计划校测复试的考生,须购买测试期间的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十)如遇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可能影响招生测试过程的情况发生,校测方案或作相应调整,另行通知。

(十一)学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机构组织开展包括强基计划在内的各项考试招生,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培训活动。

六、领导与监督保障机制

(一)复旦大学强基计划由学校强基计划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有关工作。

(二)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在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学校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实施。学校在实施本简章的过程中做到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三)入围标准、录取标准等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公示。

(四)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全程接受复旦大学纪检监察工作部门监督。

七、咨询及**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200433

招生咨询呼叫中心:021-5566 6668

传真:021-5566 4345

电子邮箱:admission@fudan.edu.cn

复旦大学主页:www.fudan.edu.cn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主页:shmc.fudan.edu.cn

复旦大学招生网:www.ao.fudan.edu.cn

复旦大学教务处:www.jwc.fudan.edu.cn

复旦大学纪检监察工作部门:021-5566 4607(仅受理信访举报)

复旦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bm.chsi.com.cn/jcxkzs/sch/10246

八、附则

(一)如教育部关于强基计划招生的政策有所调整,我校将对招生简章进行相应修改并重新发布。

(二)本简章由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复旦大学强基计划体质测试方案

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2024年4月10日

你知道2020年中国36所顶级高校通过“强基计划”招生吗?

2003年,非典**期间,我国启动自主招生。

2020年新冠**期间,我国启动强基计划。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36所试点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时隔17年,为什么又要提出强基计划呢?

强基计划,是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我觉得,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总结强基计划五个特点很有道理:

 

强基计划目标**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强基计划招生办法

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高校根据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方案。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强基计划培养模式

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

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

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招生和培养工作。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教育部将加强对强基计划的政策支持。

强基计划规范管理

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全程接受本校纪委监督,并建立申诉途径和举报机制。严格组织高校考核,按照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笔试、面试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试题按机密级事项管理。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完善信息公开公示,落实教育部、省级、校级**信息公开制度,合理设置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对于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大规模舞弊、招生严重违规的高校,取消其强基计划招生资格,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强基计划招生规模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如下)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我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我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高校要与各地教育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统筹考虑国家政策与导向、招生**和培养要求、各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以及中学素质教育推进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

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具体请关注无人车来也专栏《高考强基计划,36校招生简章解读》

你知道2020年中国36所顶级高校通过“强基计划”招生吗?

2020年将用高校强基计划取代高校自主招生!

2020年高考注定将载入史册,一是史上第一次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高考延期一个月,二是因为招生政策发生的重要变化——1月1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对高考的改变和影响有多大?毫不夸张地说,绝不亚于2003年启动自主招生和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要知道,自主招生实施16年来,改变了数百万考生的命运;正在推进的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彻底颠覆了文理分科的传统教育模式。

最初,很多人曾认为强基计划只是自主招生的新“马甲”,或者只是“自招2.0形态”,可实际上,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从本质到形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案。

虽然强基计划不同于“古老”的自主招生,却和另一项萌芽中的“综合评价”招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综合评价的招生方式,普遍将高考成绩、高校校考(综合素质测试)、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按照60%、30%、10%的比例折算。由于综合评价推行的时间并不长,且在极少数省份试点,大多数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影响力较弱,因此该招生方式并没有像自主招生那样深入人心。

与综合评价招生略有不同的是,强基计划将高考成绩、高校校考(综合素质测试)分别折算成了85%、15%;而且,强基计划一开始就亮出了“王炸”,首批试点的36所高校,就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A类,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顶尖大学。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此次新高考改革浪潮中,作为衔接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强基计划”,,是继高考改革以来,大学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它对高中生的影响将更为深远:今后凡是想进入顶尖大学的考生,大概率要通过“强基计划”;家长和高中生不了解“强基计划”,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基本也就与顶尖大学顶尖专业无缘!

更具深远影响的是,实行了四十多年的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高考“唯分数”时代开始宣告落幕,多元录取的综合选拔时代正加速启幕。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瘴痼疾,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唯分数”就是评价学生一刀切,以分数论英雄,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谓高考“唯分数”,是指高校招生以高考分数(裸分)为主要或唯一依据的录取模式。

“唯升学”是指学校、教师将升学率作为唯一追求,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升学率”“重本率”“清北率”又成为追求目标。

“唯文凭”是指把文凭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把文凭与价值、能力画等号,学历决定就业和深造。

这种弊端引起了高层重视。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尤其是绝大部分高中“唯分数”,导致教师“考什么教什么”,大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考试成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为了考高分死记硬背,抹杀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唯分数”导致高中学校重点抓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对于要计入高考总分的科目高度重视,其他科目则不被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被“边缘化”,不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唯分数”严重影响着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重影响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严重影响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唯分数”顽瘴痼疾必须加以破解。

先看国家是怎么说的——

“强基计划”开宗明义: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背景)

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原则)

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怎么选拔)

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培养哪些人)

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何培养人)

与之前的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从选拔**、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1、哪些孩子可能入选“强基计划”?

在制度设计上,将重点选拔两类孩子:主要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

2、哪些大学和专业通过“强基计划”选拔孩子?

起步阶段,遴选一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6所原985大学)开展试点,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高校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安排招生。

3、“强基计划”如何选拔孩子?

首先看高考成绩,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

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按综合成绩重新排序、择优录取;

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高考成绩就是入围标准;

教育部指导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4、“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录取流程是怎样的?

(根据**前安排推算,最终以官方公布为准)

4月底5月初:高校公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5月份:有意向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网上报名

7月25日前:省招办提前向相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加分)

7月26日前:高校按照“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公布入围高考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布入围标准。

7月27日前:省教育厅向高校提供入围高校考核的考生综合素质档案。

8月4日前:完成对入围考生的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8月5日前:确定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一图读懂“强基计划”!

(上下滑动查看)

图解来源:软科

学习哥提醒:

对于2020届考生,想更顺利考取985大学的孩子和家长,一定要密切关注3月底的招生简章发布和4月份的报名流程、时间!千万不要错过!“高中生学习”公众号会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敬请关注。

其实,对于高中生和家长、老师来说,政策已经出台,过多分析政策意义不大。当前最重要的是,原本准备报考自主招生、现在想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如何在高考前准备自己的复习?那就需要先了解录取规则和分数如何计算——

第一步,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校测名单。

第二步,入围考生参加校测和体育测试。

第三步,将高考成绩、校测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并按顺序录取。

示例:武大招办强基招生宣讲会透露的计算方式

考生综合成绩按照本省高考满分折算。高考成绩占85%,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10%,综合素质档案评价占5%。

根据以上三步录取规则,在此提醒考生三大注意事项——

1、高考一定要发挥好,考出最高分

强基计划比以往任何招生政策都更加重视高考分数!分数!分数!没有6月7日、8日两天考出来的高分,基本就无缘强基计划!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拼命刷题、认真备考!

2、这半年一定要注意体育锻炼

尤其是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跑和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田径项目,体育测试成绩要计分!计分!计分!

3、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要高度重视

认真填写,数据翔实,成绩单、各种证明材料千万别作假!别作假!别作假!因为名单要在学校和班级公示,现在的大数据时代,没有任何人有隐私,丝毫作假都会被同学扒出。记住:同班同学和家长绝对不会让你靠造假考进名校!不要小看周围人的力量!

新模式招生,采取85%高考+15%校考,这种“二八定律”的分配机制,会对招生录取模式带来哪些变化?哪些考生能成为真正赢家?哪些考生会成为炮灰?

看了强基计划的录取规则,可以看到:决定入场的因素在“八”,而真正决定命运(录取与否)的,却在“二”。表面上看,新模式招生中,高考占据了85%的权重,但折合成百分制后,它们的分数级差却被进一步缩减,特别是对于名校而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竞争北大的,有可能是680分和660分的,但绝对不会是680分的和600分、620分的。传统高考模式下,660分比680分低20分,可能相差了数千个排名;但在新模式折合成百分制后,仅仅是70.4分和72.5分的区别。

剩下的15%,是如何拉开差距的呢?我们以清北近几年的综评校考(领军/博雅)理科为例,平均得分率仅为30%-40%!而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这意味着,在校测环节,最头部的学生可能得到15分以上,最尾部的可能得1-2分,平均只有6-8分。学霸的荣耀,很可能在清北的一场校考中被击得粉碎!

当然,未来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即使考到全省前30名、前10名,仍然可能无缘清北!这种情况并非耸人听闻,在新高考实施的浙江省,裸分前30名已经考不上清北了!

这其实是对过去“唯分数论”改革的一种倒逼:如果只是一个考高分的“书呆子”,即使通过初审,也有可能在决定命运的“二”环节败下阵来。

这意味着,高考成绩以外,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这意味着,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

这也意味着,清北等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下面列举强基计划各层次考生应对策略,供广大家长和考生参考。

一、顶尖学生、偏才怪才

强基计划的启动、自主招生的取消,对这类考生,没有太大影响。

理由1:强基计划实施院校36所双一流A类大学,足够顶尖考生报考。原自主招生虽然有90所大学,这些尖子生也只瞄准高层次的大学。

理由2:强基计划破格录取“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一些偏才怪才、五大学科竞赛国级选手,属于这一类考生,优惠政策基本没有改变。

二、竞赛省一

这些考生在2020年如何报考强基计划?还有哪些途径可选?

1、2020年强基计划

竞赛省级奖项的考生,目前确实有些尴尬,但是等到3月底36所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公布,报名条件就明确了,现在做再多猜测也是无用,安心提高文化课成绩是目前的最优选择。

竞赛生把更多尽精力放在文化课备考上,相信不管政策如何转变,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效果也不会差的。

2、2020年综合评价

目前,南科大2020年综合评价正在报名,大家可以尝试报名。

2020年综合评价预测会扩大范围。4月份,各校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会陆续公布。

三、竞赛省二、省三

可以将目光转向综合评价、高考两条途径。

理由1:2019年自主招生已经提高门槛,给竞赛降温,省二、省三处境早就不容乐观。强基计划能够对接到省二、省三的可能性不大。

理由2:综合评价没有硬性要求必须竞赛省一,省二、省三可以报考。而且在校测时,竞赛思维非常加分。

理由3:不管是哪种特殊选拔,高考成绩都成为了关键。放平心态,把学竞赛的专注用来学习文化课,还有140天,一切皆有可能!

三、文科生

文科生本来在自主招生就是少数,在强基计划中预计也是少数大学可报。所以2020年高考特殊选拔政策变化对于文科生影响不太大。

1、2020年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招生政策目前并无变动,文科生参加综合评价依旧有利,各项文科竞赛奖项依旧有用。

2、2020年强基计划招收的文科专业主要是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在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参加强基计划招生的大学,都有非常厉害的文科专业。

考生在3月底不妨关注这些学校的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如果报名条件符合,说不定比往年的文科生参加自主招生还更加有利。

四、基础学科突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优秀学生

强基计划非常适合这类考生报考。

理由1:强基计划**在基础学科,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

理由2:强基计划设计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并且不能转专业。需要在高中阶段已经有坚定地兴趣爱好,而且家庭可以负担“本硕博连读”的费用,及未来科研工作并无丰厚回报的可能。

理由3:这类学生如果单靠高考成绩也许无法考上这36所国家最高层次的大学,强基计划给予这类考生优惠同时,建设国家的基础学科,达到双赢。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